Search

這幾天愛莉莎莎發了影片,表示買房買在萬華的她,現在不只出入格外謹慎,看到有不戴口罩的街友還會心慌慌。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這幾天愛莉莎莎發了影片,表示買房買在萬華的她,現在不只出入格外謹慎,看到有不戴口罩的街友還會心慌慌。於是她自掏腰包買了口罩,看到沒戴口罩的街友便送給他們。她認為街友的經濟狀況不見得有口罩能戴。同時,也有許多網友紛紛表達困惑,何以在社區感染已然成形的險峻狀態下,仍有人無所畏懼的不戴口罩,仍有特種行業不顧安危的照樣營業,甚至還有茶店小姐躲避防疫規範,逃到偏鄉也要工作。

首先,我想說街友不會沒有口罩。有著與愛莉莎莎同樣愛心的人不少,許多社福團體或是好心人,早就想到街友可能成為防疫破口,紛紛提供免費的口罩給他們戴。甚至我也曾聽聞當地警察,因為擔心街友安危,用制度內或制度外的方式給予街友們口罩保護自己。真正的情況並非是街友沒有口罩,而是他們不見得願意戴。就算警察開罰也沒有意義,這些街友的名下早就光光,甚至很多都是銀行的拒絕往來戶。

對於社會的某些群體來說,covid-19的風險根本稱不上風險。covid-19在全球的死亡率是2%,在台灣的死亡率目前是0.5%,對他們來說這些風險太無關緊要了。對某些經濟弱勢來說,沒錢導致沒飯吃的死亡率是100%,區區0.5%算得了甚麼。而對於街友來說,許多人根本連明天要怎麼過都不在乎了,又怎麼可能會在乎死亡率僅僅只有0.5%的covid-19。

我可以理解社會批判這些人的想法。多半是抱著善意和恐懼,一來是希望對方能平安健康,二是希望對方能不要成為社會的防疫破口,導致自己染疫。但我個人認為去批判這些人,是有那麼點過度善意了。或許有些人的生活條件,使得他不具備在乎染疫風險的條件。也正因為如此,政府及民間設立了許多社福機構,讓這些人有多一點條件,至少能與社會集體意識相近些。

這陣子也出現不少案例,包含茶藝館的定期顧客,到處遊玩夜唱的大學生,四處續攤的獅子王,葡萄喜宴,甚至是造成社區感染的萬華居民。他們都在自身不知情的狀況下,將疾病傳染給了別人,是絕對的受害者,看到新聞內有趣內容笑笑就好。社會應該要予以包容及關懷,絕非是應批判的對象。

真正應該批判的,應該是那些明明就有經濟條件確保自身與他人安全,卻仍刻意造成社會防疫破口,或根本刻意打破規定的那些人。如那名確診後仍不斷找人賣保險的業務員,如那名刻意不戴口罩進超商還打店員的男子,如那名還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就無視規定到處跑的機師。

不過在批判之前,先努力度過此危難吧。就算疫情真過了,許多人的工作、人際關係和經濟狀況,恐怕也將陷入另一個危機。社會重建的路還很漫長。

共同奮鬥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從社會的冷血無情中,發掘那些溫暖而正向的價值
View all posts